大眾創業 |
|
等級:論壇劍客(二級) |
積分:890分 |
注冊:2016-1-29 |
發表:309(130主題貼) |
登錄:755 |
|
|
古代中國為什么不熱衷于開疆拓土?自古以來熱愛和平? |
1、大家現在都說,中華民族自古以來愛好和平,從不侵略他國……這個說法讓秦皇漢武、唐宗宋祖等一干猛人,陷入了深深的沉思,難道朕金戈鐵馬打下的不是疆土,是他娘的寂寞嗎?周邊的小國家和其他民族,都在因為敬畏華夏,而主動加入了中華民族?

《尚書.禹貢》稱華夏“九州”,放在現在的“大公雞”上連一半都沒占到。
但面積不妨礙我們仍然稱呼中華大地為九州,因為九州不僅是地區,還是統一和強盛的象征,古有大禹治水成功,鑄九鼎定基業謀萬世太平,現在的中國人也在渴望著和平與繁盛。
“歷史上,中國為什么不熱衷于擴大疆土?”如果這么一問,要么是對歷史毫無概念、要么是對“開疆拓土”這個詞有什么誤解。
作為國土面積排名前三的國家,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國土難道是充話費送的嗎?作為世界上唯一沒有斷層的文明古國,我國其實是世界上最擅長開疆拓土的國家。從黃河中下游的幾十萬平方公里,到如今的960萬平方公里土地,每一寸土地都浸潤著王朝的心血,華夏民族是真正的戰斗民族。
實際上,稍微有點歷史常識的人,都很清楚從秦統一六國到漢通西域,這期間的開疆擴土的故事可太多了。




2、為什么又有“中華民族自古以來愛好和平”這個說法呢?
我們不扯外交辭令的概念。從近千年歷史上來說,大體上符合事實,因為中國版圖的擴張,南到海南島、東到臺灣、北到蒙古高原、西到天山喀什,到此為止,確實停止了擴張。中國人“開疆拓土”的野心,自古以來,大體上沒有超出上述說的這個圈圈。
所以,如果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相比西方國家而言,中國人確實是比較節制的、愛好和平的。
可問題是:中國人為什么愛好和平?中國人歷史版圖的擴張,為什么始終未能超出這個圈圈?
答案其實一語道破:因為無利可圖。
中國古代是典型的農耕社會,在以“牛、馬”為主要交通工具的古代,海南島、青藏高原、天山喀什、蒙古高原、臺灣,東西南北一圈構成了中國歷史版圖擴張的極限,再遠的地方,送給中華皇帝,他都不要,為什么?很簡單:太遠的地方,統治它的成本,高于收益。
舉個簡單而且具體的例子:你把哈薩克斯坦送給朱元璋,朱元璋是不要的,為什么?哈薩克斯坦有什么呢,牛羊,大明帝國的部隊把一千頭羊,從哈薩克斯坦運回南京,不但這些羊在一路上會被運輸隊吃光,而且,長途跋涉你還要倒貼運輸隊的開支費用。
換句話說:地方太遠了,任何物產、資源,在途中一消耗,都等于零,甚至是負數,根本沒得賺。所以,對于皇帝來說,統治哈薩克斯坦這一類太遠的異邦,是毫無意義的,因為得不償失。
這一點,也有史料依據!睹魈鎸嶄洝酚涗浟酥煸罢f過這么一段話:
“海外蠻夷之國有為患于中國者,不可不討;不為中國患者,不可輒自興兵。古人有言,地廣非久安之計,民勞乃易亂之源。如隋煬帝妄興師旅,征討琉球,殺害夷人,焚其宮室,俘虜男女數千人,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徒慕虛名,自弊中土,載諸史冊,為后世譏。朕以諸蠻夷小國,阻山越海,僻在一隅,彼不為中國患者,朕決不伐之,惟西北胡戎,世為中國患,不可不謹備之耳,卿等當記所言,知朕此意!
其中,請注意這句:“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什么意思呢?它意思是說:占了他的土地,稅收還抵不上征稅成本,占了他的人,用人的效益還抵不過馴化管理費用。
此外,《皇明祖訓》也記載了朱元璋的這段話:
“四方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若其自不揣量.來擾我邊,則彼為不祥。彼既不為中國患,而我興兵輕伐,亦不祥也。吾恐后世子孫,倚中國富強,貪一時戰功,無故興兵,致傷人命.切記不可。但胡戎與西北邊境,互相密邇,累世戰爭,必選將練兵,時謹備之!
朱元璋在這兩段話里的意思,都是差不多的,他的意思是說:離中央(南京)太遠的地方,不要去攻打,也不要去占領,更不要去統治他們,就讓他們自生自滅,為什么呢?因為我朱元璋算過賬了,我統治他們那些偏遠地方,我的經濟收益,還抵不過我的行政成本,虧本生意!我當然不做!
這就是為什么,古代中華帝國在擴張這一點上,比較節制,對西周的蠻夷,采取的是“認他做小弟”(冊封藩屬國)的手法,而不是直接軍事征服的手法,這個做法,不是因為我們的祖宗善良,而是因為經濟賬本顯示:那樣做,不劃算!
從結果看,整個東亞大陸的優質農田都占滿了,剩下的就是干冷的北方,潮熱的南方,高寒的西方、汪洋的東方……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這可一點都不“和平”。
但完成基本版圖后,中華民族是世界上少有的和平民族。除了各個王朝因為內亂而崩潰,人們不得不進行的對內的統一戰爭之外,對外的戰爭其實很少,且大部分都是為了長治久安,進行防御為主的。
3、歐洲君主制與中國封建皇權制度,在國家治理有巨大區別,對于侵略他國擴張版圖,內在動力和不一樣。中國的統治模式叫封建皇權制,歐洲叫封建君主制。兩者名字上表面看差別不大,但是內涵決然不同。
中國自秦始皇統一天下后,皇權成為國家統治的象征。漢朝時期的皇帝建立了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權統治,皇帝是國家最高統治者,除了造反、篡位,不能挑戰皇帝的權威。這種專制統治模式貫穿了整個中國的封建王朝。
歐洲的專制統治的君主只是世俗的最高統治者,他要聽從教皇旨意,還要受到貴族制約。很多君主甚至是貴族們選舉產生的。所以歐洲封建國家不是高度集中的專制統治,屬于神權和王權分治。君主一般稱為國王,很少有稱皇帝的。
同樣是分封,兩者有著很大的區別。中國的皇帝封王是恩賞,這些王爺沒有國家實權,要無條件服從皇帝。
歐洲國王分封的領主基本上與君主差不多,被分封的地方屬于領主一個人的,是獨立于國王的統治,就是獨立王國,所以很多領主借機成立了許多大大小小的城邦小國。
由于中國的封建皇權具有絕對不可侵犯的權威,所以中央集權統治高度集中,地方無條件服從朝廷。這種模式造成了大一統的概念深入每個封建王朝統治者,避免了國家的分裂。而對于發動戰爭,就是國家大事,也更加慎重。
歐洲君主本身的權力就遭受教會的掣肘,同時他分封的大大小的領主又擁有高度的自治權,而這些領主又都受到教皇加冕。王權和神權的權力分流,是造成歐洲大分裂、戰亂頻繁、國家林立的局面。而中國高度集中的皇權統治,維系了國家的統一,而且這種大一統的概念一直植根于現在每個中國人的內心。
俄烏戰爭之際,我們了解一下琉球獨立運動…
俄烏戰爭對中國只有弊、沒有利?清華教授閻學通的觀點怎么看?
外蒙古獨立是沙俄或蘇聯造成的嗎?
如果沒有美國對日宣戰,中國能打贏抗日戰爭嗎?(見第4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