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人 |
|
等級:論壇騎士(三級) |
積分:6402分 |
注冊:2006-8-14 |
發貼:1968(1148主題貼) |
登錄:3093 |
|
|
內卷化的根因與化解 |
“內卷”究竟是什么梗?是啥意思?
內卷化一詞,源于美國人類學家吉爾茨(Clifford Geertz)《農業內卷化——印度尼西亞的生態變化過程》(Agricultural Involution: The Processes of Ecological Change in Indonesia)。根據吉爾茨的定義,“內卷化”是指一種社會或文化模式在某一發展階段達到一種確定的形式后,便停滯不前或無法轉化為另一種高級模式的現象。這一概念最早是用來研究爪哇的水稻農業。在殖民地時代和后殖民地時代的爪哇,農業生產長期以來原地不動,未曾發展,只是不斷地重復簡單再生產。不能提高單位人均產值。
通俗地說,內卷就是內部競爭。內卷(involution)本來是一個社會學術語,大意是指社會發展過程中的停滯,F在很多高校學生用內卷來指代非理性的內部競爭類似于養蠱、互相傾軋之意,很有點“醬缸文化”的味道。
例如:國際形勢不好導致很多本打算出國留學的學生無法成行,因此考研/保研競爭更加激烈,就是一種內卷;中小學生上各種補習班也是一種內卷。
具有負面意義,強調競爭的不必要、不理性、對人精神的打擊和摧殘。
華為公司95后新人丘小海,以在青年中流行的“內卷”和“內卷化”視角,來透視華為這個巨無霸,竟然發現了許多“約定俗成”慣性中的大問題,邱小海對內卷化現象的提煉:
1. 無意義的精益求精是內卷。
2. 將簡單問題復雜化是內卷。
3. 為了免責,被動的應付工作也是內卷。
4. 與預期的目標嚴重偏離的工作也是內卷。
5. 低水平的模仿和復制是典型的內卷。
6. 限制創造力的內部競爭是制度性的內卷。
7. 在同一個問題上無休止的挖掘研究是內卷。
邱小海對內卷化形成的社會經濟體制人性的原因進行了有益的探討。
選兩段看看:
內卷是一種無聲的悲哀。它慢慢消耗了我們的聰明才智和青春年華,磨平了個人的銳氣。陷入內卷之后,對個人而言,是一種無聲無息不知不覺的虛度;對社會或機構而言,大量的人默默地做無用功,白白浪費了資源,降低了整體效率,削弱了對外的競爭力。
內卷告訴我們,表面的精細、復雜、講究不等于高級,更不等于先進,那只是一種自欺欺人的假象,一種黑暗中無知的消耗,一種悲哀的精神寄托。只有跳出圈圈,站在更高層次上的不斷向外突破、創新和創造,才能不讓那種精致的、繁復的、看起來特別敬業的內卷化狀態困擾我們,才能回歸到向上勃發的新常態上來。
內卷化根因與化解
欲成事者,須先覺悟“無限的可能性”,才可孕育造就新世界。
內卷化對于新的生成和進化,是一種消極的力量。想破除這種力量,重要的是追問內卷化的根因。根因清楚了,解決的辦法就自然流現了。
1. 沒有進化或者革命,就會內卷,就會進入囚徒陷阱、創新者的窘境……螺旋而不上升。
2. 內卷的根源是一個組織獲得資源的速度趕不上對資源需求增長的速度,組織成員的努力只是爭奪現存資源而對開拓資源沒有任何意義。
3. 領導不懂業務,天天扯皮,四處摘桃子,搞技術的干不過搞政治的,就是普天下最大的內卷。
4. 沒有搞出跟我們人口,經濟總量相當的創造和技術,沒有掌握像樣的核心技術(可以卡脖子的)。這就是內卷造成的,內耗掉了。
5. 華為的流程、制度的大的框架已經很完善了,但是各個部門為了出績效,把流程不斷打補丁,搞得越來越精細化、越來越趨向“完美”。
6. 內卷嚴重到了一定程度,就會以自然進化(或者自然變異、再或者自然滅亡)等各種方式結束內卷。以外力干涉內卷的結果幾乎只會有一個,迅速形成新的內卷,形式不同,內涵一致。
7. 大量專家在做的證明題(證明主管決策正確)就是典型內卷。老板剛剛發了一個發揮專家價值的講話,我覺得風險很大,弄不好就是進一步的內卷。
8. 內卷這件事情,是“熵增定律”發展的一種必然,無論何時何地都會有。既然如此,正視它的存在,想辦法去盡量減少這種內卷,并且從內心里去允許這個過程的存在,會好一些?
9. 那些試圖用成功模式,試圖用英雄人物的人性當作一把律尺,屏蔽掉人和萬事萬物巨大無窮性的企圖,都是最邪惡的!
10. 有限思維與無限可能性為敵,消滅可能性帶來的紛亂;無限思維與可能性為伍,激發可能性而釋放紅利。
11. 個人和人類的未來有無限的可能性。每個人有無限的可能性,每件事有無限的可能性,每個當下有無限的可能性。以每個人為原點,連接無窮的可能性。
……摘錄。文/王育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