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gzx1 |
|
等級:論壇騎士(三級) |
積分:2180分 |
注冊:2009-5-20 |
發表:641(390主題貼) |
登錄:952 |
|
|
丟人吶!國民黨發文紀念七七盧溝橋事變85周年 |

強烈要求龜縮在臺灣茍延殘喘的百年爛黨“國民黨”不準再用“中國”二字,我們丟不起那個人!
日本軍國主義侵占我東北四省、日本侵略軍在北平西南的盧溝橋駐軍,借口以舉行軍事演習中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宛平縣城搜查,遭到拒絕后炮轟宛平城……事情都到這個地步了,還期待和平?
國民黨捧出七七事變里的蔣中,正來提倡和平,簡直弱智爆了!
……
之前的九一八事變,震動了整個中國。全民族紛紛要求抗戰!事發后蔣介石在日記中寫道:“聞沈陽、長春、營口被倭寇強占以后心神哀痛,如喪考妣,茍為我祖我宗之子孫,則不收回東省永無人格矣”
但蔣介石并沒有因此就下決心奮起抗日,相反,卻在很長時間內對日步步退讓,而且以“攘外必先安內”來嚴厲鎮壓那些要求堅決抗日的主張和行動。
那時,在國民黨內部,是有不少愛國將領的,要求同日本侵略者決一死戰的呼聲很高。比如,蔣介石最信任的將領陳誠在9月22日向他提出:“職等分屬軍人,責在衛國,愿率所部與倭寇決一死戰,成敗利鈍,概不暇計。寧可致死于亡國之前,不愿偷生于國亡之后!24日,他又電蔣,要求對日宣戰:“我政府除明令對日宣戰外,別無瓦全之道”,“不直接打倒帝國主義,而日事討逆剿匪,乃舍本逐末”。但,蔣介石沒有接受這種意見。
蔣介石為什么會這樣?他的心思主要有兩點:
第一,他看不到中國民眾中蘊藏著的巨大抗日潛力,而且總害怕民眾力量起來會威脅他們的統治。而離開民眾的力量,面對經濟實力和武器裝備遠較中國強大的日本軍國主義勢力,自然會懷著很大的恐懼感,覺得根本無力同它相抗衡。因此,他一直希望日本的侵略能夠適可而止,退讓妥協能夠換來日本的善罷甘休,并且在很大程度上還期待國際社會能對日本實施約束。很傻,很天真。
由于離開了民眾的力量,他就處處覺得沒有什么力量足以同日本侵略者相抗衡。歷史事實證明:以后抗日戰爭之所以能取得最后勝利,是由于停止內耗、一致對外、共同抗日后中華民族內部蘊藏的巨大潛力一步一步顯示出來,這是任何侵略者永遠無法戰勝的。
鏈接:
如果沒有美國對日宣戰,中國能打贏抗日戰爭嗎?(見第4樓)
第二,他對國內異己力量的疑忌太深了,很長時間內把消除這些異己力量看得比抵抗日本侵略者重要得多。
這異己,首先是中國共產黨,這不需要多說。蔣介石日記中也一再寫道:“若于倭赤二問題并論,則赤急于寇,決先滅赤而后滅倭,以對赤之主動尚在于我身,而且其患莫大也!
除了共產黨以外,國民黨內的反對勢力、以及不聽總裁號令的地方實力派,也是蔣介石十分疑忌的。1931年,蔣介石就是在寧粵分裂的情況下被迫第二次下野的。
對桂系的李宗仁、白崇禧、四川的劉湘、山東的韓復榘、冀察的宋哲元等,蔣介石都很不放心!肮鹉骊幹\愈急,誠不可以理喻也!
總之,一個是對日本軍事經濟力量的恐懼,一個是對國內異己力量的深深疑忌,這便是蔣介石提出“攘外必先安內”的由來。
盡管前有九一八事變、后有七七盧溝橋事變,都給了蔣介石強烈的刺激,他在日記中對此表現出來的痛苦和憤怒,不能說是假的。但他拿不出任何對付日本侵略者的辦法。
這就不難明白,盡管全國民憤沸騰,要求抗日,而蔣介石仍以主要力量進行內戰,而對日本強占東北、覬覦華北,卻采取了消極等待和一味退讓的態度。
日本軍國主義的終極目標是要滅亡中國,獨霸東亞。對“田中奏折”雖然存在爭議,但大多數人都承認,其中所說的,“惟欲征服中國,必先征服滿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國”,確是日本軍國主義既定的國策,事實正是沿著這條路一步一步實施的。
《塘沽協定》簽訂后,蔣介石只是在日記中記道:“昨日停戰協定,在塘沽簽字,事實上未有過,而文字實令人難堪。代表之無能,與前方之怯懦,不勝慚惶。然而彼既簽字,則我不能不負責自任,勿使敬之(引者注:即何應欽)更加為難也!
蔣介石和南京政府這時的底線,是不能書面承認日本建立的偽滿洲國和割讓東北四省,其他條件都可以答應。
1934年和1935年初,是一個過渡性的階段。日本侵略者出于他們的需要,在侵華活動中做出一些緩和的姿態。盡管事件仍然層出不窮,但大規模的武裝進攻暫時停止下來,日本侵略軍從山海關、古北口等長城要隘撤出,東北和關內之間實現通郵和通車,中日兩國又互將駐對方使節從原來的公使升格為大使。在這種背景下,日方特意把“中日提攜”和“經濟合作”的調子高唱入云,揚言“今后欲打破中日間難關”。這一切,都是為他們下一步準備大舉侵華施放的煙幕。
蔣介石卻松了一口氣,從這種狀況中得出異常樂觀的結論。1934年3月7日,他在南昌作《中國之外交政策》講演時說:“日本侵略中國,乃坐于中國之不競,純粹由于吾人之不能自立自強。中國何日能統一安定,發憤為雄,予信不僅東北失地必能歸還,而且日本以所處地位環境之孤危,及與中國民族血統之相近、歷史文化之關切、更素念中國為王道文明之國家,必然樂于依附,隨我而競爭于國際大舞臺也。故日本之于中國,正所謂‘撫我則后,掠我則仇’,終非我最后最大的敵人也!边@樣說來,中國遭受日本那樣殘暴的侵略,不能怪日本,倒只能怪自己不爭氣,只要中國能“自立自強”,連“東北失地”也“必能歸還”。想想這時離七七盧溝橋事變只有3年了,蔣介石作出這樣的判斷實在令人吃驚。
同時,也就能理解大漢奸汪精衛曲線救國的邏輯和心理了。
這就不難理解,為什么1934年12月20日會在《外交評論》上發表那篇由他口述、陳布雷執筆、以徐道鄰署名的長篇文章《敵乎?友乎?》。文章的結尾寫道:“總而言之,中日兩國歷史上、地理上、民族的關系上,無論哪一方面說起來,其關系在唇齒輔車以上,實在是生則俱生,死則同死,共存共亡的民族。究竟是相互為敵,以同歸于絕滅呢?還是恢復友好,以共負時代的使命呢?這就要看兩國、尤其日本國民與當局有沒有直認事實、懸崖勒馬的勇氣,與廓清障蔽、謀及久遠的和平!边@篇文章,許多報紙紛紛轉載,日本不少報紙和雜志也加以轉載,造成很大影響。
而對日本軍國主義者說這些話,其實只能用“與虎謀皮”四個字來形容。
1935年5-6月間,日軍借口兩名親日報人被暗殺和原在熱河的抗日義勇軍孫永勤部退入關內這兩件事,再次進行武力威脅。5月29日和6月9日,天津駐屯軍參謀長酒井隆向何應欽先后提出罷免河北省政府主席于學忠、把中央軍和國民黨黨部撤出河北、禁止全國排日活動等要求。7月6日,何應欽復信天津駐屯軍司令官梅津美治郎,“承諾”實施酒井隆提出的那些要求。日方把它稱為“何梅協定”。接著,秦德純和土肥原賢二又簽訂關于出讓察哈爾權益的協定。
這時,蔣介石正在西南親自指揮對中央紅軍的追堵和加強對川、云、貴等省的控制,日方卻在華北如此加緊武力逼迫,這又讓他受到很大刺激。他在5月30日和6月10日的日記中分別寫道:“倭寇緊逼,只有以緩處之!薄盀楹颖避婈犞窊Q與黨部之撤銷,悲憤欲絕,實無力舉筆覆電。妻乃下淚,徹夜未寐!
蔣總統除了在日記中偶爾講幾句狠話,其實無計可施。
只有當日方逼得太狠了,才講上幾句狠話,而當日方作出一些和緩姿態時,他就如釋重負,回到消極退讓的舊路上去。這種不斷退讓,只能被對方視為軟弱可欺,更加得寸進尺。
就在這個時候,日本軍國主義勢力卻作出準備直接控制整個華北的重大決策,在侵華活動上又跨出了一大步。
為什么日本在此時表現出比簽訂《塘沽協定》時更大的野心、作出這樣的重大決策?除了他們久已垂涎華北的經濟和資源以外,有兩個因素起著重要作用:
第一,偽滿政權成立和熱河淪陷后,經過一段時間,日方以為他們對中國東北四省的統治已初步鞏固,可以騰出手來侵入中國關內地區。
第二,從國際局勢來看,由于歐洲德意兩個法西斯勢力崛起和美國國內孤立主義的抬頭,英、美、法等都無暇他顧,在遠東無底線對日妥協。這就解除了日本軍國主義在1933年簽訂《塘沽協定》時還有的兩點顧忌,認為已是擴大對華侵略的大好時機。
這以后,局勢緊鑼密鼓般發展,讓人喘不過氣來。
那時,中共中央已經到了陜北。由于國難深重,日本軍國主義企圖吞并整個中國,成為中華民族最危險的敵人,蔣介石對日態度正在發生變化,共產國際七大提出建立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主張對中共中央也產生影響,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瓦窯堡召開的政治局會議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問題。國共雙方都有了相互接觸的愿望。
但是,前進的道路并不平坦。蔣介石對中共的疑忌實在太深。在他看來,所謂“中共問題的解決”,其實就是要受他的收編,他后來說:“我對于中共問題所持的方針,是中共武裝必須解除,而后對他的黨的問題才可作為政治問題,以政治方法來解決!边@自然是辦不到的。因此,他還想試一試用武力來消滅共產黨,并且拒絕了張學良、楊虎城提出的停止內戰的請求,導致西安事變的發生。
西安事變,反映出蔣介石的內心其實存在著矛盾:日本對華侵略的形勢發展到這個地步,“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其實南京政府的生存也受到根本的威脅,抗日戰爭已是非打不可了;但如能先把共產黨消滅掉,這對他更為理想。
西安事變的發生,完全出乎蔣介石意料,也對他帶來極大的震懾作用。對他的影響至少有兩點:
一是經過福建事變、兩廣事變,特別是這次又發生他沒有想到而又采取如此激烈手段的西安事變,使他看到不但全國大多數民眾強烈要求抗日,就是他的軍隊中也同樣充滿著這種幾近忍無可忍的情緒。他對一個熟悉的美國記者說,“若任由日本占領華北而不作抵抗,他將失去中國的民心,亦會失去手下大多數將領的支持”。
二是事實也使他看到中共的軍事力量雖然比較小,但經過一輪又一輪的戰爭,確實是無法把它消滅。周恩來同蔣介石的面談(這在蔣介石日記中只字不提,但同在西安的宋子文日記中卻講得很詳細)也給他留下很深印象,使他多少感受到中共的誠意,和抗日的大是大非。這些因素使他終于下了決心。
這以后,盡管還有這樣那樣的障礙和波折,但停止內戰、合作抗日的新局面終于形成了。
歷史就是在這樣充滿矛盾的運動中前進的。
在國民黨的統治下,中華民族遭受了巨大災難,現在龜縮在臺灣茍延殘喘,卻還要打著“和平”的幌子搞一中一臺、打著民主自由的旗號搞臺獨分裂,親美親日。這是國民黨作為百年爛黨和反動派的原罪!
堅持“九二共識”才是國民黨的優勢!推動和平統一才是國民黨的贖罪……
如何從哲學的高度看待俄烏戰爭的性質?
怎么看:譚雅玲說中國不要炫自己強大,世界格局還沒有變!
俄烏戰爭對中國只有弊、沒有利?清華教授閻學通的觀點怎么看? |
|